作者 Peter Buffett (著名投資人 華倫•巴菲特的兒子在紐約時報投書高呼慈善是富人“洗滌良心”的虛僞産業。)
譯者 Albert Tzeng
圖片取自 http://www.nytimes.com/imagepages/2013/07/27/opinion/0727OPEDopen.html
【慈善-産業綜合體】
我這輩子多數時間在替廣告、電影和電視節目寫曲子,對於巨富的慈善事業一無所知,直到2006年那件我稱為「大震撼」的事之後才改觀。那年,我父親巴菲特履行諾言,將他的絕大部分財富捐獻社會。除了若干筆巨額捐款,他還慷慨挹注三所多年前由家父母創辦的基金會,並讓三個孩子各經營一個。
才開始踏入慈善事業,我跟太太就體會到一件事,我後來稱為「慈善殖民主義」。我注意到,捐款者總傾向以某類特定方式來「扭轉逆境」。大家(包括我自己)常對某個地方知之甚少,却自以爲能幫當地人解决問題。不管涉及農耕技術、教育、職業培訓或商業發展,我不斷聽到人們討論如何把甲地的成功模式,直接套到乙地,無視文化、地理和社會風俗。往往,我們的决策造成意想不到的後果,例如在紅燈區散發保險套來預防愛滋,却造成無套性交價格的哄抬。
不過我現在覺得,還有一樁事情危害更大。
由於我父親的身分,我得以占據著一些我從來都不曾期待的位子。在任何重要的慈善會議,你都會看到國家元首、投行經理,跟商業領袖交頭接耳。可是大家一起伸出右手解決的問題,卻往往是房中其他人的左手創造出來的。許多數據都表明,(全球)不平等的狀况持續加劇,而跟據城市研究所(Urban Institute)資料,同時間非營利部門的規模也穩步增長。2001年至2011年間,非營利組織的數量增加了25%。增長率超過商業部門和政府部門。這是一樁大生意,單單美國2012年的規模就達到3,160億美元,雇傭940萬餘人。
慈善事業源源不斷地創造出會議、工作坊和各種團體,成為「掩飾太平的法寶」。
當越多生命與社群被體制摧毀,創造出供少數人享用的財富,「回饋財富」才越顯得像個英雄。這我稱之爲「良心洗滌」—— 即使你聚斂正常人一輩子享用不完的財富,也可透過施以小惠,換取自我感覺良好。
但這只會維護現行的不平等體制。富人晚上可以睡個好覺了,其他人只能溫飽,勉強不動亂。幾乎只要有人通過行善換取心安理得,世界(甚至是街頭)的另一端,就會有人更被這個體制困鎖,無法發揮長才,更無機會追求幸福美滿生活。
而隨著越來越多生意人踏入慈善界,商業原則也成爲慈善部門的重要元素。我現在會聽到,有人在聞聲救苦的事上追問「投報率多少」,仿佛投資回報的多寡,是唯一成功指標。又例如所謂的「小額貸款」和「金融識讀」(現在我可能會得罪一些大人物和少數好朋友)——這到底是怎麼回事?人們 (譯註:受助者) 會開始學習融入我們的債務和利息體制。人們會超越每天2美元的水平,進入我們由商品和服務構成的世界,有更多消費。可是這不正是與虎謀皮嗎?
我不是在呼籲制止資本主義;我是在呼籲人道主義。
我常聽人說:「真希望他們能擁有我們鎖擁有的」(潔淨的飲用水、醫療服務、自由市場、優質教育、安全的生活環境)。是的,這些都很重要。但任何「慈善」(我憎恨這個詞)介入都不可能解决以上任何一個問題。它只能把罐子踢到路邊而已。我和妻子不知道什麽是真正的解决方案,但我們知道如何傾聽。我們將透過學習,持續支持創造能帶來體制變革的條件。
現在亟需新的運作系統。不是什麽2.0或3.0,而是從頭做起。新的規範。
我們正面對想像力的危機。愛因斯坦說過,你不能用創造問題的同一套思維,來解决問題。基金會的資金,是最好的「風險資本」。有人正在努力,創造另類的生活方式,真正替所有人創造繁榮(我的意思不是讓更多人能擁有更多東西)。
金錢應該用於創造新的概念,撼動這個把世界改造成大市場的現行體制。每個街角都有無線網路就是進步嗎?不。進步應該是,世上沒有一位13歲小女孩被迫上街出賣肉體。但只要人們還在爲自己的慈善行爲沾沾自喜,貧困機器就仍然主宰著這個世界。
這是老故事。我們需要新的傳奇。